2025年10月16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书灿应yl6809永利官网邀请,于临海校区1108教室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奴隶社会有无之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校教务处副处长、历史系副教授张燕主持,历史系主任张呈忠、博士潘润、叶凡及学生等近50多人参加。

周书灿教授作讲座
讲座伊始,周书灿教授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开创性工作,指出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确立。他提到,经过数代学者的持续探索,“中国存在奴隶社会”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接着,周教授表示,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奴隶制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并明确区分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劳动奴隶制”与东方的“家庭奴隶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针对“无奴说”的兴起与发展,周教授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该学说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并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活跃。他结合多位代表性学者的论述,指出“无奴说”在概念界定上较为模糊,论证材料呈现碎片化倾向,且存在循环论证的逻辑缺陷,尚需在理论与实证层面进一步系统化。
在论证中国存在奴隶社会时,周教授聚焦于早期国家阶段的特征与相关考古发现,指出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指定服役制度”正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他强调,历史学与考古学应深化交叉对话,共同推进对中国上古社会形态的认识。

参加讲座的同学
在互动环节中,周教授进一步回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就中国奴隶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西方思潮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整场讲座史料扎实、逻辑严密,在学术争鸣中展现出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启迪思维的知识盛宴,也彰显了坚持唯物史观与深耕文献史料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根本地位。